。这种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仅凭个人信用就能贷到几十万的资金,办理起来也方便快捷。不过,有人在贷了一笔
今年一月份,市民韩先生因为房子需要装修,急需资金。经人介绍,他了解到平安普惠借贷平台可以提供信用贷款。
在贷款前,韩先生被告知,平安普惠借贷平台是平安集团旗下的一个产品。基于对平安集团的信任,韩先生对该信贷产品也较为放心。对于8.2%的利率,韩先生也表示可以接受。
不过,在还了两个月的贷款之后,韩先生突然发现,他要还的利息远远不止8.2%。
按照韩先生每月的还款额,年化利率达到14%,与合同上8.2%的利率相差也太大了。这多还的钱到底是什么费用?
记者从韩先生的还款记录上看到,他每月的还款分为3笔扣款。分别是渤海银行深圳分行的消费9428元、平安普惠担保费1539元和平安产险的保费950元,每月还款共计近12000元。
记者仔细查看了借款信息后发现,除了与渤海银行签的借款合同,还有一份平安产险的“个人借款保证保险”,而按这份保单显示,950元的保费是每个月都要缴纳的,并不是营销人员宣传的一次费。
此外,在另一份委托担保合同中显示,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韩先生的这笔贷款提供担保,担保比例为贷款本金的1%,月担保费率为0.32%。每月担保费金额为借款本金*担保比例*月担保费率。
照此计算,韩先生每月需缴纳的担保费应该仅仅只有9块6毛钱。但韩先生还款记录上却是“平安普惠担保费1539元”。
这1539元到底从何而来?韩先生先打电话给当时为他办理这笔贷款的平安普惠工作人员戚二亮,询问担保费的计费方式。没想到,当时热情地向韩先生推销贷款产品的戚二亮,这时却开始吱吱唔唔,声称自己并不清楚。
接着,韩先生又拨打了平安普惠的官方客服电话,但是客服人员竟然也无法解答韩先生的疑问,并称3到5个工作日,会有相关还款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韩先生核实情况。
可是,在耐心等待了五个工作日后,韩先生并没有接到平安普惠的回复电话。于是,记者决定陪着韩先生一起,去平安普惠南京分公司要一个答案。
韩先生在表明来意后,并没有工作人员来解答疑问,而是说要去核实信息,让记者耐心等待。
半个小时后,仍然没有工作人员来解答韩先生的还款疑问。当记者询问时,平安普惠的工作人员则是一再推诿。
最终,一个小时后,终于等来了一位声称是该公司负责人的赵先生。不过,这位负责人表示,韩先生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跟他单独沟通,拒绝媒体的介入。
40多分钟的沟通之后,韩先生终于弄清楚了他每个月还的高额费用,究竟都是些什么钱。
原来,在他所签订的合同中,还有一份《服务委托书》,该《委托书》中约定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为韩先生的借款提供担保,为增加获得融资的概率,受托方将为委托人提供综合性融资咨询及相关服务,韩先生应每月向受托方支付借款本金金额的0.51%作为服务费,也就是30万的0.51%,即1530元,再加上每月九块六的担保费,共计1539.6元。这就与他每月还款记录上1539.6元的“平安普惠担保费”相一致了。
但韩先生指出,这一系列的收费,在贷款签字时,业务员在模糊概念,并没有跟他解释清楚。而韩先生本人,当初在签订一系列的贷款合同时,也没注意到其中还隐藏着这一份包含服务费的《服务委托书》。
对此,韩先生认为,此次的贷款风波,是由于业务人员为了赚取中间费,刻意模糊概念所致。
最终,在经过协商,当时为韩先生办理贷款的业务员表示:将自己掏腰包给韩先生赔偿2000元作补偿。
那么,相信大家不禁要问,韩先生的遭遇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是不是只有这个营销人员在宣传产品时不规范?还是平安普惠的营销人员都是这样向客户介绍产品的?
记者来到平安普惠南京庐山路分公司进行暗访。表示自己急需资金装修,需要贷款。一位姓冯的客户主任接待了记者。
这位冯主任向记者介绍,记者不用提供任何抵押,仅凭个人信用就可获得平安普惠2万到50万的贷款,至于利息,则是根据个人的征信情况在0.46%-1.8%直接浮动。
当被问到,除了贷款利息,是否还需要其他费用时,冯主任表示,贷款人只需要购买一份保险即可,保费为一次性收取。
得到这样的答案,记者谨慎地再次进行确认:是否只有贷款利息和保费、不存在其他费用,依然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平安普惠的营销人员在向记者推销产品时,明确表示没有担保费、服务费等,但是,当你真的签订贷款合同时会发现,《保单》、《服务委托书》、《委托担保合同》一个都不会少,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高额费用的陷阱中。
看来,平安普惠营销人员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不管是网点的工作人员,还是官方客服人员,都是统一口径,绝口不提服务费、担保费,对于没有仔细看合同条款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落入圈套易如反掌。
江苏九州祥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葛松涛律师告诉记者,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营销人员向客户介绍担保服务或者金融服务的时候,应该明确告知客户相应的担保范围、服务内容以及相应费率,如果营销人员在推介过程中存在诱导、误导甚至于欺骗贷款人、委托人、担保人的话,可以向银监会或者相关管理部门投诉。
在此,葛松涛律师也提醒大家:在申请相关金融服务时,一定要多问、多看,必要时可以留存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
二在贷款的时候还要多问。让营销人员给一个详细的计算方法,或者是拿一个现成的案例告诉你这种情况是多少钱、保多少钱、收多少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